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发〔2017〕19号)《中共公司委员会关于加强三全育人育全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公司发〔2019〕19号)等文件精神,深化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围绕坚定员工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着力优化课程思政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员工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员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员工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员工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员工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员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员工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员工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三、建设目标
按照先建设后评选原则,通过试点先行、精准培育、逐步推广,分阶段有序推进,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树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总结凝练一批课程思政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积极打造学院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努力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公司”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2020年6月,全面启动五类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计划。
2021年9月,对课程思政立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价和总结,凝练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特色做法。认定30项左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评选10名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建设2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打造200门左右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物化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建设20个左右课程思政育人基地,全面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2年9月,实现所有学科课程思政育人全覆盖。
(注:各项目申报书请到教务处网页下载使用。)
四、建设计划
(一)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教学改革研究。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员工综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选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水平。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采用教师申报、学院立项建设、学校认定的方式进行,研究期限为1年。各教学单位每个本科专业每学年至少启动2项院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校依据项目成效,每年择优认定30项左右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二)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层分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通识课程(不含思政类课程)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员工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2.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员工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员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员工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员工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员工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4.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员工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员工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员工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员工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员工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5.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员工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员工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员工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员工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员工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6.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员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员工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员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7.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员工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员工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员工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各教学单位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实践教学等环节,撰写教学设计方案,编写教学案例、建设教学资源库,做好教学视频录制工作。每个专业每年至少建设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学校依据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在建设期内分批次认定200门/年左右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三)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
集团每年通过员工评选、专家评议、教师教学观摩评价等形式,从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中遴选10门左右的优质示范课,其主讲教师授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积极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形成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课件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每门课程教学团队应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录制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视频、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或教改论文,能够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有效推广。
每个本科专业至少培育2-3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择优推荐参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将根据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成效,遴选认定20个左右“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四)实施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计划
按照课程和学科属性,依托沂蒙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商贸物流优势,以沂蒙精神教育为主题,以提升员工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将实践纳入教学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通过实践教学,将基地建设成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遴选建设20个左右课程思政育人基地,发挥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
(五)开展课程思政“六位一体”系列主题活动
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为主线,结合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定期开展“六位一体”课程思政系列主题活动,并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教师人人参与,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1.“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
2.课程思政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参与的“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交流活动;
3.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进行现场观摩活动;
4.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深入学院开展培训、指导和课堂教学展示等示范活动;
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6.课程思政优质课堂展示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宣传部、员工工作部(处)、校团委、人事处(教师工作部)等部门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学院(校区)院(校)长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工作,研究部署和组织实施具体课程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协调开展各项工作,具体工作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遴选学科骨干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专家组,负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实、做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各负其责,互相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将各部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年绩效考核。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